電影|罪人 (Sinner, 2025)
我完全沒有先看預告片、影評,光憑電影人爆棚的評價,就下定決心衝電影院,有不少人和我一起,在都已經快下檔的6月週末,擠進國賓長春影城觀影!有感 Ryan Coogler 和 Michael B Jordan 的組合已經是觀影保證了吧,「罪人」以非常高的高度切入,引領觀影群眾在三零年代大蕭條後的美國,論自由與自由的上限。
走出影院時只有驚嘆,感嘆編劇究竟嗑了什麼,才會想到用靡靡之音為主軸,寫出一部文化挪移甚至歧視的電影。
自片頭便能看到滿滿黑人元素:棉花田、種族歧視、種族隔離、 藍調、 3K ,第一幕戲很長,在芝加哥發展、手段毒辣的史家兄弟返鄉,想要尋找「真正的自由」,開一家酒吧服務黑人的小確幸,透過招兵買馬的過程,自 1932年的密西西比,一步步鋪陳了角色個性,Mary 雖然嫁給了白人但和 Stack 舊情難了,混血緣故讓她還是得以融入;Smoke 原來曾經失去子女,和 Annie 之間的關係微妙,對於處處精算的 Smoke 來說,再多的祈福也救不了強褓中的孩子, 從 Annie 的信仰中,我們也看到兩人之間,是傳統儀式和資本主義的兩面。
三角洲瘦子 Delta Slim 是見證風霜的黑人,雲淡風輕地在車上說著過去的遭遇,聽起來很荒謬,卻也能理解為什麼最終他只能借酒澆愁,在滿是歧視的社會,他們根本不配擁有。
Bao & Grace 據了解是潮汕華人,在黑白分明的時代,在美洲大陸努力求生存,電影中經典一幕特地安排女兒從父親這側店面跨過對街,走到母親那邊的店面,精巧展現對應種族隔離的不同服務空間,當然我也是映後上網翻閱資料才知道的。
進入第二幕戲的關鍵是混血的Mary,我原先以為這個角色的存在,是要強調種族隔離導致的無法相愛,殊不知 Mary 沒有淪為花瓶,劇中巧妙利用其混血特色,自告奮勇嘗試去外面交涉,最終被咬,也才會被邀請。也恰恰揭露了在地黑人怎麼被滲透,真的悄聲無息,觀眾(至少我)都沒發現這個設定。
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,因為 Smoke & Mary 成為吸血鬼,長相廝守從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成事實。
第二幕,吸血鬼,就是類比那個「用自由唬爛你」的白人。
這裡有個有趣的點,吸血鬼是被印第安人追殺的愛爾蘭人,設定讓他被3K黨的一員拯救,因為共享記憶的特性,知曉的3K黨對兩兄弟的黑心規劃,吸血鬼甚至主動表示可以團結對抗白人。
Annie 稱職扮演「以你的魔法破解你的魔法」,質疑為什麼要邀請、教導要用木樁戳心臟等,讓黑人沒有一開始就被團滅。
其實觀影過程十分衝突,會不斷讓人想起那些「不自由」,彷彿小小木造酒吧就是我們的職場、房貸等等,「認真工作就會賺大錢」美其名是勞動換取生活所需,事實上是為資本家作嫁,「買房才能安定」卻是30年房貸綁著你,繳利息給銀行,等到房價泡沫化的一天。
我們都要勞動換取報酬,但怎樣才合理?是不是資本主義的剝削,沒有結束過,只是跳脫黑白,換個包裝?
第三幕,當然是黑人和吸血鬼的大混戰,而且是生離死別的那種,基本上只有 Sam 帶著這段回憶活下來。
Grace - 比起非裔,亞裔更容易為了家庭或OO去闖蕩,我想也是這樣,為了小孩他寧可犧牲整污人的安全 - 但也好在,大家其實也有一搏的
日出後,Smoke 一槍一槍的解決以為可以來屠殺黑人的白人,奔赴自由,去見在另一個世界等他的妻小。
而 Sammie 面對爸爸的強硬要求,沒有低頭,如果真的有上帝,那為什麼沒有站出來對抗吸血鬼, Sam 奔赴自由,他的樂團甚至叫做Pauline's 。
最後的最後,畫面寫到1992年,Sam表演吿一段落,在酒吧稍作休息,侍者提到有兩人請求見面,進門的卻是 Stack & Mary。這幕戲對我而言,為這部電影做了好的總結與昇華。
Sam 在兩人臨走前說「雖然後續時常做惡夢,但可確定的是,直到當天太陽下山前,我是快樂的,那是人生中最好的一天。」;Stack 也說那是他最後一次看到太陽跟哥哥,在那之後,他活成了白人眼中黑人的模樣,也是我們現在普遍認知白人與黑人的分野。看似自由的 Stack & Mary ,其實是活在白人文化挪用後的新架構、Sam 雖然能持續演奏,但也不復那天的自由。
頗令人玩味的,音樂(天賦)吸引了惡魔(資本)的注意,雖然 Sam 持續發揮他的天賦(音樂),但是不是我們也活成了,資本家期待我們活成的模樣。
留言
張貼留言